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夏朝的历史在哪里记载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夏朝的历史在哪里记载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史记记载夏朝都城?
由于《史记》中关于夏朝都城的记载几无,我们看看战国史书古本《竹书纪年》是怎么说的:
“ 禹都阳城。太康居斟寻。羿亦居之。 相居斟灌。 帝宁居原,自迁于老丘。胤甲居西河,天有孽,日并出。桀又居之。”古本《竹书纪年》
根据这部书,我们大致可以看出:夏朝前后有六个都城,分别是阳城,斟寻,斟灌,原,老丘,西河。
关于夏的最早记载?
夏的存在载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文献《尚书·周书》之中,这批文献距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,距夏朝灭亡也就五六百年,所言夏之史事应具有相当的可信度。
书里称夏为“古之人”“古先民”,称由于他们的统治者肆行淫乐,而被上天派遣商汤革去了他们的“命”,表明夏确实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朝代,且在商朝之前。如果说距今三千年的古人故意伪造一个先前的朝代,恐怕很难说得过去。
连上世纪疑古派的领头人顾颉刚先生也表示不能忽视《周书》中有关夏朝史事的记载。
夏朝,历史上惯称为“夏”。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,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“夏”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。
司马迁记载“夏”是姒姓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有男氏、斟鄩氏、彤城氏、褒氏、费氏、杞氏、缯氏、辛氏、冥氏、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,以“夏后”为首,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。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。
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,夏朝共传14代,17后(夏统治者在位称“后”,去世后称“帝”),延续约471年:1禹—2启—3太康—4仲康—5相—6少康—7予—8槐(芬)—9芒(荒)—10泄(世)—11不降—12扁(局、禺)—13胤甲—14孔甲—15皋(吴、皋苟)—16发(发惠)—17履(夏桀)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的夏代世系,与司马迁略有不同,但总体一致。
目前传世文献中最早记载夏朝的就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——《尚书》。
《尚书》中有专门的虞夏书(也就是网络上虞朝的由来)。也提到了大禹、启、商汤灭夏等故事。和《史记》是契合的(《史记》本身也有对《尚书》的引用)。
一般认为《尚书》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之前,不过由于《尚书》曾经亡佚,现在由东晋内史所献的尚书中部分内容已被证明是伪造的。
甲骨文上为什么没有记载过夏朝?
因为甲骨文压根就不是用来记事的!
不仅没有记载夏朝,连商代君主的记载都语焉不详。
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骨上的卜辞文字的简称。也就是说甲骨文是用来记录卜卦的,不是记事的。
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汉字,也叫“契文”、“卜辞”、“贞卜文字”、“殷墟文字”等。
当然比甲骨文早的还有,大汶口陶文、高邮陶文等等,只不过不成体系价值不大而已。
商人信奉鬼神,凡祭祀、征伐、 田猎、出入、收成、风雨、疾病之事均举行*占卜。 占卜时,先在龟甲或羊、牛、猪肩胛骨上钻、凿,然后火灼,看裂纹占吉凶,之后刻写上占卜的原委、过程、结果,这就是甲骨文。
也就是说甲骨文就是来干这个,记录卜卦是主业。
一块藏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的甲骨文残片被专家破译,上边刻录着:“旬壬申夕***食月”,这块残片上记录的是月食的情况。
甲骨文属于“断代文明”,学术界并没有完全搞清楚。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。
甲骨文主要应用年代是商代后期,也就是盘庚迁殷至纣亡这一时期,共计二百三十多年。至今为止,出土的带字甲骨有十六万片,除少数属于西周前期的以外,其余都是这一时期的。
共计发现单字5000余,其中破译的只有1700多,一半都不到。
商代君主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的,跟《史记》的说法也有相左的地方。最大的分歧是,汤死后王位继承问题。
《史记·殷本纪》:汤崩,太子太丁未立而卒,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,是为帝外丙。帝外丙即位三年,崩,立外丙之弟中壬,是为帝中壬。帝中壬即位四年,崩,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。
甲骨文上的记载并没有这么复杂:太丁早逝,太甲继位。
▲刻着祖乙名字的骨片
这样简单的记录连商代的历史都搞不清,更别说更早期的夏朝了。
也就是说甲骨文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,没有发现夏朝的记录,多半是还未解密,也可能是记录历史的甲骨还没有被发现。
说到这不得不给大家提供一个“高薪职业”——破译甲骨文,一字十万。也就是说破译出一个文字,奖励十万人民币!
2016年,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的一篇“悬赏公告”曾引发广泛关注。公告称,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,单字奖励10万元
良人都忍不住激动了。
10月18日,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安阳开幕。研讨会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表示“单字奖励10万元”的征集第一批评选工作已经结束,第二批的征集已经开始,激动有没有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朝的历史在哪里记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夏朝的历史在哪里记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